作者:刘军
单位: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手术使用电钻的注意事项1.电钻钻头,机柄要定期保养,包括清洗和防锈上油和干燥保存。钻头和机柄太脏或生锈,阻力增大,机柄产热过高过快!不使用时保存在有干燥剂的密闭容器内!
2.钻头的分类:钻头按用途有切削钻(粗纹和细文)、磨光钻直径(金刚钻)等,按形状分:圆头、蘑菇头、橄榄头等。按直径分:1、1.2、1.4、1.8、2.0、2.5、3、4、6mm等。
3.钻头的选用:(1)类型选择皮质骨用切削钻、重要部分用磨光钻(面神经附近、乙状窦、硬脑膜等),(2)大小选择尽量选取稍大点(空间允许、不会伤及附近重要结构,例如磨鼓窦上方的硬脑膜应注意电钻下方的水平半规管,面隐窝前注意外耳道后壁,后注意面神经垂直段),乙状窦和硬脑膜小钻误损伤的几率会更大。(3)面神经隐窝开放应有1.2、1.4、1.8、2.0mm的钻头(面隐窝2-3mm宽)(4)耳蜗开窗必须有长竿1.2、1.4、1.8mm的钻头,必要时需要微型钻
4.钻头使用原则:(1)不能静止贴于骨质后踩电钻,低速钻起来然后贴近鼓面;(2)钻速是低速-到高速,防止跳钻;(3)渐进加速;(4)电钻稳定性必须好(手掌小鱼际和小指必须有支点);(5)开始操作前必须确定钻头旋转方向:正传还是反钻;(6)钻头磨除骨质的方向:尽量保证从不安全的位置向安全的地方;(7)面神经嵴磨低时沿面神经走形平行走钻,不要垂直于面神经走形,损伤面神经的几率增大;(8)控制钻头与骨质接触的力量,可调控切除骨质的速度和深度;(9)乳突切除时,应先以电钻标出要切除的大致范围,禁忌从一点过深过快进入乳突腔;(10)上鼓室入路和鼓窦入路时在不能准确辨认的情况下,尽量贴近脑膜,必要时可暴露少许脑膜(但勿损伤);(11)手术之前必须了解颞骨CT,得到重要信息:面神经畸形否?面神经骨管暴露否?听小骨完整否?硬脑膜低垂否?乙状窦前移否?乙状窦表面骨质缺损否?鼓窦狭窄否?咽鼓管堵塞否?
5.使用电钻冲水的目的:(1)清除骨渣、出血,保持术腔清洗(2)保护钻头(骨渣和产热对钻头有损伤);(3)防止面神经及骨质热损伤,可引起面瘫,以及骨热损伤死骨或骨髓炎等
6.解剖标志一定要辨认清楚,一定是以确定的标志去推断下一个标志,筛区入路:水平半规管和鼓窦、砧骨窝(短脚);上鼓室入路:上鼓室,一定在上鼓室外侧壁操作,内侧壁不能损伤(面神经、半规管等);上鼓室内侧壁尽量不要使用电钻!
7.电钻不要直接接触听小骨,否则会引起神经性聋;有报道电钻可能会使部分患者高频听力下降或引起耳鸣,保留残余听力的耳蜗和声桥植入手术,要严格控制电钻钻速,低钻速。
8.使用电钻时注意保护皮瓣和鼓膜(可用一定的隔离)
·JournalofOtology年将推出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主持的“耳聋基因专辑”和香港中文大学唐志辉教授主持的“耳内镜手术专辑”,期待您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