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
患者,男,51岁。
主诉右侧耳后疼痛10余日。患者1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耳后疼痛,阵发性疼痛,持续时间不等,并有触压痛,周围无红肿。无潮热、盗汗。无耳鸣、外耳道异常流血、流脓。
影像检查
CT检查
MR-T2WI
MR-T1WI
MR-FLAIR
MR-DWI
你看出这是什么病了吗?
2
诊断
病理结果颅骨表皮样囊肿
病例讨论
影像学表现
X线:病变多呈类圆形骨质缺损,境界清楚,有或无硬化边缘。切线位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如突破外板可见“火山口”征及软组织肿块。
CT:SEC可呈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内密度主要取决于病变内甘油三酯、胆固醇、角化物、蛋白含量、出血、钙化及感染情况。如果其囊内容物为混合了甘油三脂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囊性高脂成分,而无胆固醇时,可呈现脂性密度。文献报道发生于颅内的表皮样囊肿钙化发生率为10%~20%。表皮样囊肿常有光滑包膜,囊内可有分隔。
MR:一般表皮样囊肿呈长T1、长T2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或稍高,但由于其囊内成分混杂,常表现为混杂信号。当其囊内为高浓度蛋白的半流体时可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若为高黏稠度的蛋白时,可表现为短T1、短T2信号。少数情况下,尽管囊内容物为上皮碎屑、胆固醇结晶及角蛋白,但在T1WI及T2WI上却均可表现为低信号。
文献报道DWI对于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认为表皮样囊肿在DWI上呈高信号,与其他脑内肿瘤存在明显的信号差异。关于表皮样囊肿在DWI呈高信号的原因,有些作者推测是由于肿瘤内的鳞状细胞呈层状排列,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限制了扩散的缘故;Annet等则认为T2效应是表皮样囊肿在DWI中呈高信号的重要原因。
增强扫描:表皮样囊肿一般无强化。因感染或有肉芽组织形成时,囊内及囊壁可有强化。有报道25%颅内表皮样囊肿边缘出现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
1皮样囊肿
囊壁内含皮肤附件,如毛发、皮脂腺、汗腺、骨等组织。CT平扫为边缘清晰低密度,其内脂质成分较多时表现为负CT值,若含较多浓稠蛋白或有出血时密度可升高;密度常不均匀,囊壁较厚,可发生钙化。多数T1WI和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脂肪抑制像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可以强化,并发感染边缘可有不规则点条状强化。
2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一种以组织细胞特发性非肿瘤样增生为特点的溶骨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好发于额骨、顶骨,颞骨次之。CT表现为颅骨膨胀性破坏,内、外板均可穿破。当颅内外板破坏不完全时,破坏区留有高密度死骨,CT表现为典型“钮扣征”。
3颅骨血管瘤
分为海绵状及毛细血管型,以海绵状血管瘤居多,顶骨多见,其次为额骨。骨质破坏区可见高密度斑片影,自病变中心向四周有放射状骨针,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并可见粗大颅内血管进入瘤区。
4颅骨巨细胞瘤
好发于颞骨及蝶骨,偶见于顶骨及额骨。可呈多囊或单囊状,CT上表现为边缘锐利骨破坏区,多呈膨胀性生长,病变位于板障时可表现为内外板分离。肿瘤多向周围组织侵犯,多并发软组织肿块,并侵及周围肌肉。增强扫描多呈中度强化。
5蛛网膜囊肿
密度较低且均匀,颅骨内外板可见受压变薄但无骨质破坏,CT和MRI上的密度和信号变化与脑脊液一致,FLAIR、DWI均呈低信号。
6转移瘤
表皮样囊肿无硬化边缘者需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膨胀较明显,边缘常呈虫蚀样改变,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可为多发,在增强后可见强化。
右侧颞部颅骨表皮样囊肿
左侧顶固表皮样囊肿
左侧额颞部颅骨表皮样囊肿
长按图片,识别白癜风有治好的办法吗白癜风是否传染用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