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游泳的高峰期,多数人会选择夏季游泳,因为酷暑难耐、气温升高,在清凉的游泳池里泡泡水、玩玩水绝对是降温避暑的最好运动方式之一。但是游泳会出现的一个症状就是耳朵进水,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那么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SUMMER
为什么耳朵容易进水呢?
通常意义上的“耳朵进水”是指水进入了外耳道。人的外耳道长约2.5~3.5cm,向内直至鼓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耳膜。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整体走行略呈S形弯曲,全程有两处较狭窄,一处是骨与软骨交界处,另一处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当耳道内有异物时,容易在狭窄处嵌顿。外耳道皮下组织非常少,皮肤几乎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因此当出现感染、肿胀时容易使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的皮肤有很多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耵聍腺与汗腺相似,分泌物称为耵聍,耵聍与脱落的上皮及空气中的微粒等混合后就形成我们所熟悉的“耳屎”,有一定的润滑保护耳道的作用。骨部的皮肤较薄,除后上壁一小部分外,均缺乏毛囊等结构。
游泳、洗澡、洗头有时水会进入外耳道,浸泡皮肤,若皮肤角质层被破坏,微生物将有机会入侵,引发外耳道炎。
当耳朵进水时,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单足跳跃法:跳动引水法把头歪向进水耳朵一侧,令耳孔向下,用同侧的脚单脚原地连跳几次,同时用手拉扯耳朵,把耳道拉直,借用水的重力作用,让水顺势流出。
2、活动外耳道法:可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拉耳廊;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在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棉花沾吸法:当耳朵进水时,先侧头使患耳向下,蹦跳几下,促使水流出或尽量流至耳道口,然后用清洁的棉棒轻轻伸入耳道口将水吸出,棉棒置入的深度不要过深,以防损伤鼓膜或在狭窄处嵌顿。
如果通过这些方法症状仍然无法缓解,请及时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