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了解这些很重要

中科医院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企业 http://www.teaformosa.com/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特点。若治疗及时、适当,分泌物引流通畅,炎症消退后鼓膜穿孔多可自行愈合,听力大多能恢复正常。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遗留鼓膜穿孔、中耳粘连症、鼓室硬化或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引起各种并发症。

病理过程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全身慢性疾病以及邻近部位的病灶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病原体侵入中耳黏膜诱发本病,主要感染途径包括:①咽鼓管途径:此种途径最为常见,常见诱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期间、不洁水中游泳、婴儿哺乳位置不当等;②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外伤、不正规的鼓膜穿刺、置管导致污染;③血行感染:病变主要累及包括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的整个中耳黏膜及骨膜,以鼓室为主,早期病理变化为黏膜充血,由于毛细血管扩张,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出现黏膜及黏膜下水肿,黏液腺分泌增加,出现浆液性渗出,随后转变为脓性或黏液脓性,部分由于血管受损,可呈血性。鼓膜早期表现为充血,随后鳞状上皮增生、脱屑,纤维层发生坏死,加上鼓室内积脓,压力增高,鼓膜出现穿孔,脓液外泄(图1)。

(图一)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通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2、耳痛:为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婴幼儿则哭闹不休。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宣泄,疼痛顿减。

3、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4、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乃至脓性。如分泌物量甚多,提示分泌物不仅来自鼓室,亦源于鼓窦、乳突。

辅助检查

1、耳镜检查

(1)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2)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3)鼓膜穿孔开始一般甚小,不宜看清,彻底清洁外耳道后方见穿孔处之鼓膜有闪烁搏动之亮点(灯塔征),或见脓液从该处涌出。

2、耳部触诊: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

3、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4、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5、X线检查:表现为乳突气房模糊。

鉴别诊断

1、外耳道炎、疖肿

主要表现为耳内疼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口及耳道内肿胀,晚期局限成疖肿。

2、急性鼓膜炎

大多并发于流感及耳带状疮疹,耳痛剧烈,听力下降不明显。检查见鼓膜充血形成大疱。

治疗

治疗原则: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

1、全身治疗

(1)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参照其结果改用适宜的抗生素。(2)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雾鼻咽部,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引流。(3)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全身症状重者注意支持疗法。

2、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

①2%苯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注意:鼓膜穿孔后立即停止使用②鼓膜切开术: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上述治疗效果差;穿孔小,分泌物引流不畅;疑有并发症。

(2)鼓膜穿孔后

①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②滴耳剂:无耳毒性的抗生素溶液:0.3%氧氟沙星滴耳剂③脓液减少:甘油或酒精滴耳:3%硼酸甘油,3%硼酸乙醇④炎症完全消退,穿孔可自行愈合。长期不愈合可行鼓室成形

预防

1、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广泛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3、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

4、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者禁止游泳,洗浴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

医院耳鼻喉科为确保“无接触挂号”并节省时间,特开通网络预约通道,您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erdaoxiazhai.com/wdhz/73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