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小贴士
-异物进入耳朵处理方法-
据医生介绍,医院取耳朵异物、鼻子异物、咽喉异物增多,取出来的东西千奇百怪。
耳朵内进入异物,是引起外耳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常见的外耳道损伤性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儿童。多因儿童不慎将小物品(豆类、小珠粒)塞入耳内,成人多为挖耳或外伤时所造成。亦见于虫类(飞虫、蚂蚁、蜘蛛、蟑螂)等侵入而造成。
耳鼻喉科医生建议,怀疑外耳道内有异物,首先不必过于惊慌,不可随意用身边工具来试图取出异物,贸然将棉签、挖耳勺等头端膨大的工具深入耳道内,容易将异物推向耳道更深处,加重症状,增加鼓膜受损的风险,也不利于后续医生取出异物。
正确处理方法
√正确有做法是,及时到耳鼻咽喉科就诊,经检查确认有耳内异物的,医生将根据异物的性质、形状和所处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取出方法。
那么进入到耳朵内“小淘气”分为哪几类呢?
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呢?
1.昆虫类:
切勿惊慌喊叫,避免虫子受到惊扰进入外耳道深部。
√可先用手捂耳,张大嘴巴,然后到暗室内,用手电筒照耳道将小虫诱出。
√用酒或食用油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以防对外耳道或耳膜造成进一步伤害,然后用刮匙、耳钩、镊子或外耳道冲洗取出。
2.非生物类:
此类异物入耳后,可将患耳侧朝向地面,将耳朵往下拉,用同侧脚在地上跳数下,有利于异物掉出。
对于质轻而细小的异物,可用凡士林或食用油涂于棉签头上,将其粘出,或者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
对于大块状异物,可用刮匙、耳钩顺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空隙绕至异物后方,轻轻向前将异物拨出,切忌用镊子挟取,以防异物滑入外耳道深部。
此外,遇水膨胀、易起化学反应或锐利的异物,以及有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取耳内异物。
外耳道疾病重在预防
异物入外耳道后,医院就诊取出,避免自行取出时不慎损伤外耳道肌肤及耳膜,或将异物越推越深,给异物取出造成更大的困难。
自行取异物后,如不适症状未见完全消失,说明仍残留有异物或存在外耳道损伤等情况,应就诊对症处理。
异物取出后,应保持外耳道清洁,不可进水,以防感染。对存在的并发症,如外耳道炎、鼓膜穿孔、中耳炎等应继续积极治疗。
戒除不良挖耳习惯,避免损伤鼓膜造成中耳及内耳的损伤。
叮嘱小朋友们,小耳朵内是不能随意乱塞东西的,小物品要放到指点位置哦!
家人们也要格外注意小物件的摆放哦!
不要让小朋友随意触及。
-END-
审核
吕伟伟
图文
赵雪媛
编辑
赵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