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导读
1
中耳手术中听力重建的研究进展(马芙蓉,柯嘉)听力重建旨在应用手术方法提高或恢复由于不同原因或疾病造成的传声结构功能障碍所致的听力损失。本文从中耳听力重建手术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估、中耳重建假体、中耳听力重建手术的质量控制手段及研究进展、特殊类型的中耳听力重建手术、听力重建的发展与未来等几个方面对中耳手术中听力重建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2
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在中耳手术相关颞骨影像自动分割中的应用探索(柯嘉,吕弈,杜雅丽,等)颞骨CT检查是进行鼓室成形、中耳重建手术之前必须的一项检查,有助于准确地了解病变的范围、听骨结构的连续性以及重要解剖结构如面神经、半规管、耳蜗等的相互位置关系及病变破坏情况,帮助我们提前对整体手术进行合理的规划,选择合适的听骨假体和重建方式。但是一些解剖结构的异常在以平面形式呈现的CT图像上有时很难直观地发现,在图像分析上也费时费力。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和病理诊断中,在肺、乳腺、心脏、颅脑、肝脏、前列腺、骨骼等部位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性,采用不同的深度学习的算法来进行处理,可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也能够让临床专家丰富的阅片经验在广大医生中得到普及,然而在耳鼻喉科领域这一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3DU-net-plus网络结构,尝试对颞骨内的面神经、迷路及听骨进行自动识别及分割,并在一些变异的解剖结构中进行验证,以期对未来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3
干湿耳条件下耳内镜鼓膜修补术近期疗效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杨文,赵宇,娄麟,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可先进行外耳道清洁及药物抗菌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通过手术清除病变、重建听力。既往观点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湿耳状态会影响手术效果,患者需保持干耳1个月以上才能行手术治疗。这不仅延长了患者术前等待时间,而且在临床中,一部分患者即便通过正规保守治疗也不能达到干耳,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湿耳手术治疗仍然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在术后穿孔愈合率及听力改善方面均不亚于干耳,但这些研究以回顾性为主,纳入病例数较少,且缺乏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因此,本文通过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探究干、湿耳鼓膜修补术后穿孔愈合率及听力改善情况,为湿耳手术治疗时机提供临床依据,并分析鼓膜修补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4
耳内镜下鼓室硬化症一期鼓室成形术近期疗效分析(李希平,陈志婷,黄小兵,等)鼓室硬化症是一种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中耳黏膜固有层结缔组织退行性病变,常可导致传导性聋或传导性聋为主的混合性聋,其发生与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传统的耳显微外科在治疗鼓室硬化症方面一直存在争议,如对于术式选择、是否分期手术、助听器佩戴及骨导助听器、振动声桥的应用均值得深入探讨,目前还没有相关共识出台。近年来随着耳外科技术的发展,耳内镜外科重新受到国内部分中青年医生的青睐,近两年得以迅猛发展,在鼓室成形术、中耳胆脂瘤、耳硬化症等方面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内镜优势在于处理局限于鼓室的病变,微创是其突出特点,鼓室硬化症病变大多数局限于鼓室,理论上应该是耳内镜手术的适应证之一。但目前全耳内镜治疗鼓室硬化症病例数有限,本研究总结笔者近5年全耳内镜一期手术治疗耳硬化症41例患者的经验,对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效果和优劣势进行初步探讨。
5
锤骨前庭桥接术应用于听骨链重建的远期效果分析(王晓茜,黄宏明,葛润梅,等)锤骨前庭桥接术最早由Fisch等提出并应用于伴有锤砧活动障碍的耳硬化症患者。在常规耳硬化症手术中,通常将人工镫骨挂于砧骨长脚来完成听力重建,因此锤砧骨活动正常是进行常规人工镫骨植入的必要前提。当某种情况导致锤砧活动障碍或砧骨长脚不可用时,则可将人工镫骨直接悬挂于锤骨柄上方以完成听骨链重建,此即锤骨前庭桥接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应用锤骨前庭桥接术重建中耳传声功能并获得远期随访的11例(12耳)患者资料,分析锤骨前庭桥接术应用于听骨链重建的远期效果。认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锤骨前庭桥接术远期效果安全有效,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伴有锤砧传声功能障碍的镫骨或底板固定的听骨链重建。
6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治疗效果分析(陈俊,张域开,温立婷,等)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是一种发生于中耳腔内含有胆同醇结晶及多核巨细胞的异物肉芽肿。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南。本研究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6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
7
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重建中的应用(张晨,徐聪,郑凡君,等)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方法,自年在德国首次应用以来,以其微创、易操作、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但由于其属于有创治疗,加上费用较高,因此需要更加精准地选择适应证。通过临床及文献发现,听力重建手术后听力改善的效果受到咽鼓管功能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比了12例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和听力重建手术与11例单纯行听力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重建中应用的意义。
8
鼓室硬化一期听力重建术后远期听力效果的观察(邹琦娟,赵守琴,郑军,等)回顾性分析41例(44耳)鼓室硬化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5年的纯音听阈,总结言语频率(0.5、1、2、4kHz)气骨导差(ABG)及平均ABG的变化,研究鼓室硬化患者一期听力重建术后远期听力的稳定性。认为听力重建术对鼓室硬化患者不同频率的听力改善效果相当,Ⅰ型鼓室硬化术后听力效果最好,Ⅳ型听力效果最差,术后远期(术后1年及2年以上)与近期(术后3、6个月)的听力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的听力效果稳定。
相关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