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作者
杨冬旭尤吉栋贾白雪
何子骏孙立倩马宁
单位
首都医科医院
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
患者,女性,53岁,因“左颈内动脉C4及C6段狭窄球囊扩张术后3个月,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1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予以内科药物治疗症状仍有反复。4医院就诊,查头颅MRI+MRA(-12-10):左基底节区点状陈旧梗死(图1A-C),左椎动脉V4段狭窄,左颈内动脉C4段,C6段及左大脑中动脉M1段串联狭窄(图1D)。
图1
医院行血管造影检查(-12-23),提示:右颈内动脉系统未见明显狭窄性疾患,前交通动脉开放,未见左大脑前动脉经软膜动脉向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代偿(图2A-C);左大脑前动脉A1段显影欠佳,考虑发育不良或者缺如;左颈内C4段及C6段狭窄,狭窄率约70%和90%;左大脑中动脉长度狭窄,狭窄率约70%(图2D-F)。右椎动脉造影显示,左大脑后动脉P2段狭窄,未见明显后循环向前循环代偿。左椎动脉V4重度狭窄(图2G-I)。
图2
患者为行介入治疗,转诊我院。行CTP(-12-31):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图3A-D)。
图3
经商榷,患者于-01-06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图4)。简述如下:术前造影显示左颈动脉C4段、C6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图4A,B),将Synchro微导丝(0.″,cm)置于左大脑中动脉,先使用Ultrasoft(2.0mm×2.0mm)球囊以7atm先后扩张左颈C6段及C4段狭窄(图4C,D)。其后造影显示C6段及C4段残余狭窄率分别为30%和50%,观察10分钟无明显弹性回缩后结束治疗(图4E,F)。治疗过程中考虑左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病变较长,遂未予同期一并处理。
图4
患者术后自述临床症状缓解,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物。球囊扩张术后第二天复查CTA+CTP(-01-08),提示:左颈动脉C4及C6段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改善,但灌注CT提示血流灌注较术前改善不明显(图5A)。术后第二个月再次出现短暂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即在我院复查CTA及CTP(-12-20):左颈内动脉C6段明显加重,左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次全闭塞;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较前加重(图5B)。
图5
既往:高血压病5年。神经系统查体:右侧肢体肌力4级。入院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肠溶片mg/日+氯吡格雷75mg/日)、降脂(阿托伐他汀钙20mg/日)、降压等治疗。
诊断
左颈C4段及C6段串联狭窄球囊扩张术后,左颈内动脉C6段再狭窄,左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短期内进展
术前讨论
患者左颈内动脉C4及C6段狭窄球囊扩张术后,术后临床症状短暂缓解,近期复查CTA提示病变进展,因考虑相关供血区域灌注严重不足,准备予以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拟先球囊扩张,再酌情放置自膨支架。相关风险:穿支事件,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等。
治疗过程
全麻下右股动脉穿刺入路,将6F导引导管置于左颈内动脉C1段远段,造影显示左颈动脉C4段狭窄程度稳定,左颈C6段狭窄程度加重,狭窄率约80%,左大脑中动脉M1段次全闭塞,远端分支稀疏,次全闭塞段周围见异常增多穿支代偿,呈“烟雾状改变”。综合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风险较大,遂未予以进一步处理后结束治疗(图6)。
图6
讨论本例第一次治疗未选择放置支架,考虑因素主要系左颈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中动脉多发串联狭窄,特别是左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重,病变较长,如球囊扩张后近端放置支架,支架推送系统或者释放导管有可能损伤大脑中动脉。基于同样原因也未处理左大脑中动脉M1段病变,仅选择球囊扩张近端C4段及C6段狭窄。第二次治疗前造影显示,左颈动脉C6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加重,考虑系斑块进展所致,特别是左大脑中动脉M1段次全闭塞呈烟雾综合征样改变,但也不能完全除外“烟雾病”可能。本例经我院神经外科会诊,决定先药物保守3个月,择期根据复查结果考虑是否外科干预治疗。我们后续随访跟进,再向大家汇报。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