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果禪師年譜丨一九四二年七七第三日開

白癫疯能吃枣子吗 http://m.39.net/news/a_6057217.html

一九四二年壬午民國卅一年六十二歲

十二月初一日七七第三日

宗門下的悟處有二種:一種大疑大悟,一種小疑小悟。不疑不能說悟。

這二種大、小的悟處,必先借個譬喩說一下子,你們就會明瞭大悟是怎樣,小悟是怎樣,大、小悟的程序,都要明白一點。小悟比如老鼠鑽牛角,大悟就如狗子爬牆頭。你們知道嗎?

再說個譬喩,猶如從前讀書一樣,小悟如讀書三年進了學,大悟如讀書三十年纔進學,就是這麼個道理。

讀了三年書能夠進學,他因一種精進力。但他的書實在沒有讀完,雖然進了學,還有書他不懂的。那個讀了三十年的人,五經四書、諸子百家,什麼都曉得。這二個人雖然是同一個秀才,學問當然不同。讀三十年書的人,他肚裏甚麼也有,就算沒有進學,也要超過他。這麼一比較,更顯明大悟、小悟的程序。

我比小悟如老鼠鑽牛角,告訴你們是怎樣鑽法的呢?

你看,那牛角是很大的,老鼠初初進去的地方是很大的。角裏有一層一層的肉,那些老鼠啃了一層又一層,啃得很有味道,大、小一齊進去,一層一層地啃。雖然很有味道,但,再啃的地方小了!小是小了,越啃越有味道。雖然地方小,很有味道的,不肯捨去。

再則,大、小老鼠都要吃,不能不啃,地方越小越要啃。啃到臨末,要轉身也轉不來。再啃,又啃不動了。大的、小的還要吃,心急如焚的不得了,忘起命來啃。你看角的殼子又厚又硬,啃又啃不動。不啃,又不得過,非啃不可。

前先,嘴啃;次則,前腳爬;再則,用後腳爬。忽然把地方啃大了一點,轉過身來,它以爲啃通了,大大的路好走了。好了!通了!開小悟就是這樣的。念佛是誰?不曉得。又追,到底是誰?還不明白,究竟是誰?似乎有點味道。再追,又有點味道。

旣然嘗著點味道,當然不把它放手。又追,到底是誰?抖數精神,不追通不放鬆。老是這麼樣用下來,三天五天、一月半載下來,當然有個回頭處。

古人不是講過的:“用到山窮水盡時,自然有個轉身處。”這一個身轉過來,就不同了!雖然走也是走這條路,現在回頭來,還是這條路。雖然是這一條,路上的行處不同,可以說是本來面目找到了,這一種小悟開了。

有一種人以爲無事,“這個地方很好的,歇下來罷!在這個地方住住罷!”這就是小悟的程序。他以爲路已經走了,任是山路、水路都走盡了。世界上不是山路就是水路,走得山路窮了、水路盡了,還有甚麼路走?他不是當然要歇下來嗎?以爲“本來面目我也找到了,還有甚麼事?”是的罷!

他這種悟,是由他的“身心精進,一種奮勇力”而悟的。就如那個讀了三年書,並不是讀得多進學的,是他精進力進學的一樣。他這一種工夫,是粗、細俱有。何以呢?他由“身體的勇猛、心裏工夫上的精微”。

心上工夫精微就是細,身上勇猛卽是粗。他是粗、細兼用而悟,這一種悟還對嗎?不對!沒有到家。何以並不是對呢?在敎下說“得少爲足”,宗下就是“認賊作子”。這兩句話比較,很對的。何以呢?因爲他這種悟,本來沒有到家,他以爲這個面目就是的。

這種小悟,是方便權巧。徹底說,就是得少爲足。宗下爲甚麼說這是“認賊作子”呢?雖然是小悟,不能說是賊罷!因爲,他纔有少份受用就歇下來。

這一個少份,雖然是的,就在這裏住下來,以爲自己無苦處,以此少份爲他的快樂,所以佛訶曰“焦芽敗種。”這樣的穀芽,將來還有甚麼收獲?你要以此小悟就歇下來,孤凋解脱,上不求佛道可成,下不思衆生要度。認此爲是,豈不是認賊作子?

小悟旣不好,還要悟、不要悟呢?當然要悟!何以呢?大悟、小悟其理則一,其事有别。大悟、小悟體沒有兩個,小悟悟了與大悟的體同,事上則不同。

大悟的事,以衆生的苦爲己苦。衆生的顚倒邪見,是招苦之根,要替他拔掉。逐類隨形,同塵接物,這就是大悟的事。

小悟的事,厭恶生死,怕諸污染。所以深山修道,遠離生死世間。視生死如冤家,觀世界如牢獄,這是小悟的事。

大、小悟的體旣同,爲甚麼事上有這一種分别?因未悟以前,工夫上的功行不同。就如那個人讀三十年書方進學,這個人讀三年書也進學,此二人同是秀才。對於做事,心量當然不同。何以呢?讀書多,任你怎麼問他,天南地北他都知道。讀書少,就不能如他問答周到。秀才是同,做事不同。大、小悟的事有別,就是這個道理。

爲甚麼說小悟還要悟呢?因爲小悟以後的事行,雖比未悟的人好得多,比如“行路”,未悟的,人跑起路來,一腳高也不知道,一腳低也不知道。狗屎裏一腳,粪坑裏一腳,全是不曉得的。横衝直撞,就如瞎子那樣走。

開小悟的人不同,因他眼睛睜開,雖沒有大明,路的影子總看得到,狗屎、粪坑也不會踐着。行起路來,比未悟的人加幾倍快。但比大悟的人就不同,猶如一個人在平地看山河大地,一個人在須彌山頂看山河大地,這兩個人所見,當然不同。故此小悟的人還要悟。

開大悟的人,爲甚麼叫狗子爬牆頭的呢?那個狗子關在一個院子裏,四面是牆,很高的,狗子不會爬得出的。你把牠關在裏頭,牠當然要吃。老不給牠吃,不是要餓死了嗎?牠當然要爬,爬不出也要爬,出去纔有命,爬不出去就無命。老爬、老爬,不是也可以爬出去嗎?

但是,大悟的人,未悟以前用工的行是怎麼行?他是“念佛是誰”提起來也是疑情,不提也是疑情,當然在疑情上用。不用,歇下來,還歇在疑情上。他的知識曉得,要這一種純一不雜的大疑。從這個大疑疑下去,久久地會塵盡、光生。到了那個時節,或者不悟。一悟,就是徹天徹地。

這一種行是甚麼用法呢?要曉得,“念佛是誰”這一句話,他不是用人家的言句。我告訴你們,這一句“念佛是誰”是我講的,他用工不是從我的這一句上用來的,是由他自己家裏出來的。他自己心上知道“念佛是誰”要會歸自己,要從自己心上發出“念佛是誰”,由這個地方發生一個疑情。

疑,不曉得“念佛是那個?”終歸這一“疑”是不放鬆。首先光是你不放它,用久了,你預備放下來歇歇,它到不肯放。你若不用,身上諸多不適意。要用,身心纔好。他從這裏放下,也是工夫。用工,更有工夫。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總一無二的工夫。

這麼樣地用,就是他有開大悟的知識,非如是用不可。功到自然成,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要借勇猛力的,所以他的工夫是純細無粗的。

他有了這一種知識,他就一直向這一條路上走,當然有個結果。工夫用到這地方,磕着碰着,就開大悟。猶如狗子老在那裏想爬,想久了,四隻腳、眼睛、鼻子、耳朵,全身全心都是要爬。一爬,再爬,再再爬,就可以爬過去。

大悟也是這樣的,因爲他的工夫用到這裏,自然會悟。那麼,小悟就如老鼠鑽牛角,回過頭來,路雖是大,還有路在。有路,就有人,故此還有人、有路。大悟如狗子爬牆頭,能可以爬出去就是了。但是,爬過去的事,我慢慢再給你們講。

參!

來老廣錄

?《四寮规约》?《家谈百则》

?来果禅师纪念堂

?一九四二年丨五七第七日開示:是非俱不住,纔是宗門下的事。?一九四二年丨六七首日開示: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一九四二年丨六七第二日開示:如何是成團、成片的工夫??一九四二年丨六七第三日開示:生死苦惱,非要動靜一如工夫不能了。?一九四二年丨六七第四日開示:要得眞悟,必要眞行。?一九四二年丨六七第五日開示:宗門下的人,不亂開一個口。?一九四二年丨六七第六日開示:逼到你身心放到無可放的時候,還要逼到你山窮水盡。?一九四二年丨六七第七日開示:高旻寺中興第一代天慧徹祖見雍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erdaoxiazhai.com/wdzl/112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