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人都不知蟑螂的天敌是啥屋内放个它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只蟑螂?没有人知道答案,人类也无法统计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蟑螂。又或者说,没有人类它们也能活得不错。

早在.2亿年前的石炭纪,蟑螂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了,比恐龙的出现还要早。而这几亿年间,蟑螂就经历了多次大灭绝时间,并亲眼见证了人类的崛起。

距今1.25亿年,白垩纪化石显示了史前蟑螂化石,其腹部准备产下卵鞘

国内居家最常见的蟑螂,主要有6种: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日本大蠊。

其中,德国小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方蟑螂”,体型较小,只有1厘米左右。

但被称为“南方蟑螂”的美洲大蠊就不同了,体长能达到5厘米,通体光泽油亮,“得连腿毛都看的一清二楚”。

蟑螂是过敏源之一,很多人还不知情!

你知道吗?

臭名昭著的蟑螂除了污染食物、传播疾病,竟然还可能让“过敏星人”过敏

蟑螂是重要的室内吸入性过敏原,常引起过敏性鼻炎-结膜炎、过敏性哮喘。

科学家已从德国小蠊中分离出至少10种过敏原(组分),其中,Blag1是主要过敏原,并表现出与其它昆虫(果蝇和蚊虫)的交叉反应性。

Blag1在蟑螂中肠道产生,可在蟑螂粪便中发现,有致敏活性,且能上调蛋白酶激活受体,增强Th2细胞因子的产生。

在一项科学研究中发现,77%蟑螂致敏的人体内产生了Blag1特异性IgE。

Blag2是另一种重要的过敏原,会同蚊子和真菌过敏原发生交叉反应。在一项科学研究中发现,58%蟑螂致敏的人体内产生了Blag2特异性IgE。

Blag7(和Pera7)是一种原肌球蛋白,因其与多种动物,包括尘螨、甲壳纲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原肌球蛋白结构同源,存在交叉反应性,被认为是一种泛过敏原。

除了过敏原外,科学研究发现蟑螂甲壳素和粪便与过敏相关的Th2炎症有关。

因此,蟑螂以及其它含甲壳素的生物导致的临床过敏症状可能比其它室内过敏原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为什么秋后,蟑螂更活跃了?

蟑螂和蚊子一样,怕冷也怕热,喜暖爱潮是它们的重要习性,温度、湿度都非常适合蟑螂的繁殖。蟑螂在每年的7~9月之间最多,这段时间它们繁殖最为旺盛,同时也是灭蟑螂的主要季节。

蟑螂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

蟑螂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蟑螂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蟑螂的活动和繁殖,和其他昆虫一样,受温度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蟑螂的季节消长就是因气温变化而表现的种群或群落的数量变化。

此外,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降雨频繁,湿度较大,也很符合蟑螂繁殖的需要。因此,秋后正是蟑螂最为活跃、开始大规模“逞凶”的时期。

蟑螂生存能力为何厉害?

1、蟑螂的基因组强过绝大部分的昆虫

新的研究表明,蟑螂的基因组是所有被研究的昆虫中最强大的,正是这些超强基因让它们成为了地球上的生存大师。

就拿与化学感应相关的基因来说,美国蟑螂有个嗅觉受体以及个味觉受体,比地球上任何昆虫都多,意味着它们可以比其它昆虫,更灵敏的寻找与分辨食物。

2、一点也不挑食,饮食种类丰富到离谱

虽然蟑螂也像人类一样,爱吃奶酪、肉和糖。

但它们同样不会拒绝纸板、装订书、人类的脚指甲,甚至于腐烂的肉,血液、粪便。

更可怕的是它们被发现会吃同类,比如其它死亡或者残缺的蟑螂,这样做的好处是任何地方它们都能找到吃的。

、它们什么都敢吃,得益于强大的解毒基因

对很多动物来说有毒的东西,它们也不怕,因为一种叫做细胞色素P的基因,可以帮助抵抗有毒物质,如薄荷会对一些动物有麻痹效果,而这种基因就可以解这种毒素,所以蟑螂可以毫无顾忌的吃薄荷。

它们还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找出并杀死有害生物和真菌,所以它们完全不怕脏乱的环境甚至颇为享受。

蟑螂有多顽强?

我们都知道,蟑螂是臭名昭著的“四害天团”之一,它和苍蝇、老鼠、蚊子共同组成了人类的“死对头”,也是非常难赶尽杀绝的害虫。

蟑螂不仅“结实耐打”,生命力也无坚不摧。它在地球上待的时间比恐龙还久!大约在.5亿年前,蟑螂这个神奇的物种就诞生了,又过了1亿多年后,第一颗恐龙蛋才被孵化出来。论资排辈,蟑螂比巨型恐龙的资历还老呢!

蟑螂虽然因一部电影被冠上了“小强”的称号,成了坚强的代名词。在现实生活中,它顽强地撑过这数亿年时间,就相当了不起!纵使板块剧烈运动,山海湖泊不断变化,无数物种接连灭绝,就连“地球霸主”恐龙也没能撑过最昏暗的日子,但只有蟑螂屹立不倒,“稳如泰山”。

所有品种的蟑螂都是渐变态式昆虫,它们需要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部分蟑螂不需要进行交配,就能完成生殖。

比如经常出现在大家家里的经常出现的美洲蟑螂,就能进行孤雌生殖,通过复制自身的DNA来繁殖后代,更恐怖的是相隔7天左右,它们就能产出一个含有14粒卵以上的卵鞘,这也是为什么蟑螂繁殖的如此之快。

蟑螂卵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之下,更容易孵化,孵化时间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不等,而在成为幼虫后还需要多次蜕皮才能变为成虫,一般成虫的寿命在天左右,若是更为长寿的美洲蟑螂,甚至能存活一年。

蟑螂会靠近熟睡的人吗

只要条件合适会靠近熟睡的人。

蟑螂喜欢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地方,因此只要房间的环境符合蟑螂的喜好,比如说床上比较邋遢、潮湿,长时间没有清洗、有食物碎屑等,即便人在床上睡着了,蟑螂也会爬到床上来。

而且人睡着之后,对蟑螂的威胁降低,蟑螂并不会惧怕睡着的人,甚至还会咬人,但是人如果活动起来,蟑螂是不敢主动靠近的。

警惕蟑螂钻进耳朵!可能造成感染甚至听力丧失!

这个季节有四种东西最多

蚊子多、白蚁多、蠓多

当然,最最最多的还是蟑螂!

蟑螂几乎无孔不入

浴室、下水道、厕所

甚至……人的耳朵……

并且蟑螂一旦钻进人耳,会在耳道里来回爬动。

人感觉到后,会试图借助各种工具将其从耳朵里清理出来。

通常会选择棉签或者掏耳勺,但是使用这些工具可能会将蟑螂在内耳道里越推越远!

狭窄的内耳道和工具的挤压常常会导致蟑螂被挤死,这时它的尸体和体内的细菌就被遗留在了耳朵里,这些细菌会造成人耳的感染,严重时可以造成鼓膜破裂导致耳聋!。

有些人会用镊子将耳朵里的蟑螂夹走,这样比在耳朵里乱捅要好不少,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在拖拽蟑螂的时候,被它腿上的刺割破耳膜,可能会使人丧失听力。

安全起见,察觉蟑螂钻进耳朵后,第一件事应该是去看医生。

*那么,蟑螂为什么喜欢往我们的耳朵里钻?*

众所周知,喜暖爱潮是蟑螂的最主要的两大习性,

可是人耳虽然很温暖,但是并不潮湿,为什么蟑螂还往里面爬呢?

难不成它还有探险的癖好?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蟑螂的饮食习惯入手,蟑螂喜欢吃什么?

吃面包、喝啤酒、舔奶酪,尤其是这种有挥发性气味的发酵食品对蟑螂的吸引可是更大,蟑螂一闻到都走不动道,这种味道就是挥发性脂肪酸的味道。

好巧不巧,人的耳朵竟然也会释放出这种味道,所以蟑螂就非常容易被它吸引,然后钻进去。

此外狭小的空间也是蟑螂的最爱,那么耳洞里面不光有脂肪酸的味道,还有更加密闭、黑暗、狭窄的空间,蟑螂自然也会向里面爬。

再加上蟑螂喜欢在晚上转悠,睡觉时人会维持一个姿势不动,所以蟑螂将目标锁定在已入睡的人身上。

蟑螂不能踩,会越踩越多?

脚踩蟑螂,是许多人常用的灭蟑方法。据说,踩死雌性蟑螂会导致孵化出很多小蟑螂。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你刚好踩到一只携带卵鞘,且卵鞘已经发育成熟的雌蟑螂,确实有可能帮它“催生”,把虫卵踩出,由鞋底把虫卵带到其他地方,导致“越踩越多”。

但如果蟑螂体内的卵并未成熟,那么踩死雌性蟑螂很有可能会终止卵的形成与发育,那“孵化出小蟑螂”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真的踩死或拍死了蟑螂,应立刻用肥皂洗手,并对地板、拖鞋进行消毒。蟑螂本身可以携带并传播多种致病菌,这些病菌可能经由手、鞋等渠道进入消化道,使人感染疾病。所以,处理蟑螂尸体时要戴上手套或使用纸巾,避免直接接触。

注意!立秋后蟑螂会更活跃!

蟑螂和蚊子一样,怕冷也怕热,喜暖爱潮是它们的重要习性,温度、湿度都非常适合蟑螂的繁殖。蟑螂在每年的7~9月之间最多,这段时间它们繁殖最为旺盛,同时也是灭蟑螂的主要季节。

蟑螂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

蟑螂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蟑螂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蟑螂的活动和繁殖,和其他昆虫一样,受温度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蟑螂的季节消长就是因气温变化而表现的种群或群落的数量变化。

此外,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降雨频繁,湿度较大,也很符合蟑螂繁殖的需要。因此,秋后正是蟑螂最为活跃、开始大规模“逞凶”的时期。

赶紧去检查!!蟑螂正藏在这些地方疯狂繁衍……

1、厨房橱柜

蟑螂泛滥的厨房里,通常存在一个或几个黏腻的橱柜。柜门、柜角上的黏腻物正是蟑螂的粪便和呕吐物。

蟑螂不喜欢光,所以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erdaoxiazhai.com/wdzl/132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