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这是文艺作品中常见的关于恋爱的描述。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却有可能是得了肿瘤。
近日,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独立完成一例鼓室体瘤切除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
45岁的赵女士,半月前自觉左耳开始出现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耳鸣,并没有明显的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为求诊治,赵女士慕名来到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经过龚正明主治医师和廖俊副主任医师详细的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少见的鼓室体瘤。
科室马上安排赵女士住院完善了一系列检查。耳内镜和CT检查结果显示肿物范围比较大,已经包围了中耳、听骨等地方,必须尽快手术切除。
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科主任彭正加组织对其病情及手术方式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决定由擅长耳显微手术的副主任医师廖俊为其主刀实施肿物切除术。
考虑到耳朵内手术操作空间狭窄,而鼓室体瘤富含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损伤听力下降,甚至有面瘫风险,廖医生决定采用对显微技术要求极高,但损伤最小的经外耳道进路方式完整切除肿物。
凭借着扎实的耳显微外科功底及精细的手术技巧,手术团队用时3个小时,彻底将瘤体切除。术后,赵女士搏动性耳鸣消失,面神经功能完好,未出现任何手术并发症。
据了解,鼓室体瘤也称为鼓室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中比较少见,多发于女性。因瘤体发病部位位于狭小的鼓室内,富含血管,又涉及到了耳内的大部分重要结构,手术风险大,所以对手术精细度要求极高。
耳科具有精细且复杂的解剖学特点,耳科手术一直被称为“缝隙里的手术”。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耳显微外科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已成功开展慢性中耳炎病灶清除及听力重建手术、先天性耳畸形外耳道成形术、面神经减压术、中耳及外耳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等手术,使得诸多患者恢复了受损的听、面功能,重返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欢迎转发点赞
文
梁娟
编辑
张译月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