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不规则采耳都是耍流氓

采耳搓澡修脚,堪称当代人的“养生一条龙”服务。

采耳,也叫掏耳朵,起源于川蜀。在某社交平台搜索“采耳”,有3万多篇相关笔记,其中一位乌克兰网友发布的“刚来中国掏耳朵vs来中国三年”的热门视频,点赞量高达5.6万。

如果不掏耳朵,耳屎最后都去了哪里?

耳屎:自带保护耳道的使命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dīngníng],是一种混合了污垢、灰尘和皮屑的物质,其分泌对耳朵有清洁和保护作用。

保湿

在“诞生”之初,耳屎是油状的,可以滋润皮肤,让耳道保持一定湿度。

抑菌

耳屎中含免疫球蛋白A,能抑制耳道细菌滋生;如果一点耳垢都没有,反而容易引发感染,诱发外耳道湿疹或外耳道炎。

防损伤

除了防止细菌滋生,耳屎还能起到屏障作用,抵御小虫子进入耳道,防止造成意外的鼓膜损伤。

没掏的耳屎都去了哪里

正常人在生活中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大家自行采耳。采耳的主要功能是清理外耳道的耵聍,但耵聍是不需要特意取出的。

那些没被“掏走”的耵聍,最后都去了哪儿?答案是:它们有种方式随机“掉落”。

大部分人的耳屎会自动排出,它是人体代谢产物,会随着我们进食、说话、运动等动态自行排出。

比如当你在做日常的咀嚼时,颞颌关节会来回运动,耳屎就会被自动排出外耳道。

只有少数人会因遗传等原因有“油耳”,耵聍不易自行排出,聚集在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导致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状况。

这类人群建议3~6医院,找专业医生取出耵聍,而非自行采耳或找采耳师。

还有一些人先天外耳道口狭窄,耵聍无法正常自行排出,堵塞形成耵聍栓。当堵塞感十分明显时,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清理。

如果日常觉得耳朵痒,可以用手轻轻拽一拽、揉一揉外耳廓和耳垂。

要是实在忍不住,可以轻轻将棉棒头拽蓬松,以防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然后耳朵朝下,沿外耳道画圈转动,力道轻柔,深度不要超过1厘米。

本文转自生命时报不代表绿岛体检中心观点

欢迎后台留言,咨询优惠活动详情

年前钜惠

年前钜惠

年前钜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erdaoxiazhai.com/wdsl/125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