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从发病机制探讨PAD血运重建术后再狭

外周动脉疾病(PAD)是一种人体外周区域的血管疾病,又称周围血管疾病(PVD),主要包括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布加氏综合症、雷诺氏综合症等等。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高,成年人约为4.3%大于70岁的人约为14.5%。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血管外科梁卫教授在近期的相关学术会议上,分享了“从发病机制探讨PAD血运重建术后再狭窄的防治策略”的演讲。

外周动脉疾病腔内治疗及再狭窄

随着下肢血管血运重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器械材料的不断更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病例采用了腔内治疗。但是腔内治疗之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非常高,对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股腘动脉闭塞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介入治疗3年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58%。这些狭窄除了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之外,还有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的因素较多,有病变本身的相关因素(血管大小,弯曲度,钙化程度,闭塞程度以及病变位置等),也有介入手术操作相关因素(植入术后最小管腔直径过小,支架不完全扩张、过度扩张、支架断裂等),还有患者相关因素(糖尿病和吸烟等)。

因为腔内治疗和支架植入会造成内皮损伤,进而引发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最终导致血管内膜增生而发生再狭窄。所以介入治疗之后的再狭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

如何预防再狭窄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运用球囊扩张,切割球囊和腔内放射等方式来预防再狭窄。现在大多是运用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介入治疗之后的再狭窄,但是DCB和DES主要通过局部用药,抑制内膜过度增生,从而被动的预防或减少再狭窄的发生,并且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如何从发病机制上来预防和治疗再狭窄?

1、加强原发疾病的治疗,包括改善一些生活习惯,如吸烟和会诱发高危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饮食生活习惯,从根源上去预防再狭窄问题的发生。

2、针对再狭窄的发病机制,用药物来主动预防。如应用前列环素可以舒张血管,抑制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凋亡(保护内皮),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肥大,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等。

总 结

尽管介入技术不断发展,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从发病机制来看,再狭窄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可针对其发病机制寻求主动预防再狭窄。同时也可使用一些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药物,也可有效抑制再狭窄的发生。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erdaoxiazhai.com/wdzl/9799.html


当前时间: